先救人还是先报警?最正确的事,是有能力帮忙时绝不袖手旁观

发布日期:2019-07-19 10:20 本文摘要:原标题:先救人还是先报警?最正确的事,是有能力帮忙时绝不袖手旁观 文 兰迪 鲁本斯坦 亲子教育专家,著有《The Parent Gap》 7月16日凌晨,北京南四环附近,一辆小客车与一辆铲车相撞。然而事故发生后,铲车司机没有第一时间先救人,而是拿着手机站在旁边

  原标题:先救人还是先报警?最正确的事,是有能力帮忙时绝不袖手旁观

  文 兰迪 · 鲁本斯坦

  亲子教育专家,著有《The Parent Gap》

  7月16日凌晨,北京南四环附近,一辆小客车与一辆铲车相撞。然而事故发生后,铲车司机没有第一时间先救人,而是拿着手机站在旁边。

  期间有路人喊“先别打电话了,快赶紧把你的车往前挪”“我开车给你拉一下,你先把人弄出来”,但铲车司机还是一直在打电话。

  浓烟变成明火,很快吞噬了客车,也吞噬了客车内的司机和乘客2人。这段近两分钟的视频,瞬间引发了热议:

  

 

  “一开始火不大,为什么不上去看看车里的情况一直打电话?”

  “铲车可以上四环吗?如果连后尾灯都不带亮,能不追尾吗?”

  

 

  两条人命就这么没了。

  这位铲车司机的自私冷漠,以及同样类似发生在3年前的日本,把江歌反锁门外不予帮助刘鑫,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我们欠孩子一堂反自私课。不是说我们忘了教孩子学会无私,而是我们需要帮孩子明确,良心和责任心,是一个人的底线。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培养孩子善良无私和同理心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和方法,也希望他的做法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自私自利是孩子的本能

  孩子从一出生便以自我为中心。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把自己放在第一顺位。提起这件事,是因为我认为了解这项生物学事实非常重要。

  自我中心可追溯至史前大脑的生存机制。想想看!当我们还是山顶洞人时,孩子若没有父母保护,独自待在丛林里有多么危险。

  显然他们一定独自待在丛林过,而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有生命危险的。自私自利是孩子的本能防护机制,以童年的心理发展来说,这完全合乎常理。

  孩子需要一群充满同理心的人扮演家长,以学习成为充满同理心的成年人。

  切记,孩子是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进行学习,而不是听从我们的长篇大论。我经常告诉家长,将大人的道理施加在孩子合理化的成长过程中,只会让状况更糟。

  学习转换角色的范例情境

  假设你有一个七岁的儿子,每当弟弟妹妹进他的房间,碰他宝贝的收藏品时,他总是动手打弟弟妹妹。你明白男孩有多么珍爱他们房间架上的收藏品。你尝试过跟他沟通,告诉他弟弟妹妹只是感到好奇,想像他一样,因为他们觉得哥哥好酷。

  但你儿子开始顶嘴,他拒绝认错,更别提负起责任,或因伤害了应该保护、疼惜的弟弟妹妹而感到自责。哥哥的传统角色不是应该保护弟弟妹妹吗?此时,你较年幼的孩子带着身心“备受伤害”的模样走到你面前时,你感到头昏脑胀、火冒三丈。

  乍看之下,你的大儿子不仅没有保护手足的生物欲望,也对他们正在受到的伤害毫无悔改和同情心,跟别谈以后出入社会,跟陌生人打交道了。至开始担心孩子是否度自我,甚至变成反社会的人。

  于是,你越来越常大吼大叫、处罚,或者对牛弹琴,展开长篇大论,说他多不懂事,如何欺负比他小一半年纪的弟妹,是一个自私的坏人。

  然而,这个循环没有改善,你开始觉得自己必须随时留意孩子们的动向,保护小小孩不受这个未来“坏人”的伤害。

  但仔细想想,你的七岁儿子,和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以自我中心的七岁儿童没什么差别。他的史前大脑将他的房间当作他的洞穴。洞穴里的东西对他来说很宝贵,是他在世界上的所有的一切。

  此次交通肇事见死不救的恰恰是上面这种行为的后续体现我们看到的只有冷漠和自私。任路人怎么劝,司机都不为所动,没想到要先去救人。

  惩罚只会加深孩子的破坏行为

  当女儿被打得伤痕累累,找你抱抱时,重要的是你必须先给女儿拥抱,帮她治疗伤口,再去找七岁儿子谈话。

  这点将告诉你的孩子,你把治疗看得比伤害更重要。若你在处置受伤的小女儿前,先对儿子展开追杀令,就是将焦点放在加害者身上。

  你越专注的事将获得越多能量。因为,你先处置攻击者或加害者,就等于加深了伤害、攻击的行为。相反地,你应该专注在治疗伤者上,用拥抱、同理心和适当的紧急处置,让他们恢复健康。

  接着,当你准备好处置儿子时,你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因为你明白妹妹踩到了他的地雷区,让他必须采取生存机制反击。

  但请不要将理解和包容混为一谈。因为,站在儿子的角度能让你想得更周全,并以建设性的方式谈话,借此教导他,暴力行为是不被容许的,并告诉他,下次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替代方式。

  有建设性的对话可以教会孩子,处理事情的更好的方式,并且改善他们未来的行为。而长篇大论和惩罚则会破坏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会加深之后的不良行为。

  建设性谈话

  你可以在这个场景里,进行这样的有建设性的谈话:

  “你似乎不喜欢妹妹进你房间。刚才发生了一些事,然后她跑到我房间,手臂上有个红印子,眼泪还一直掉。我想要听听你这边的故事,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合作,避免未来这件事再发生。”

  家是一个团队,绝对禁止暴力。我知道你一向守规矩,一定有什么事让你很不开心,才会用这种方式回应。说说你的想法,让我们来团体合作,一起设下规矩,象是:不要擅自进别人房间、不随便碰别人的东西、尊重每个人的隐私。”

  “但是,在我们开始前,有件事我必须先说清楚:‘打人和其他暴力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知道吗?’”

  接着你转向女儿说:“现在跟哥哥说:‘你不可以打我或伤害我。打人是不对的事,我很痛。’”